污泥的處理和處置已經嚴重滯后于污水處理的發展。
在經濟發展過程中,普遍的環境意識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到位。如同污水處理本身一樣,只有在發生環境危機時,才能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和嚴重性。這種滯后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,但當這種認識逐步形成以后,實現合理的處理和處置也只是時間問題。
污水處理費不到位被認為是造成污泥處理處置滯后的主要原因。
另一個影響極大但常常被忽視的客觀原因是對環保的無知造成的。在國外,嚴肅的污染物治理需要大量能源的投入,并且還應避免二次污染的形成,在這種情況下,絕大多數的治理都不會有產出,或產出無法覆蓋投入。
不幸的是,在我國,“環保產業”的過熱提倡,使得環保技術市場由魚龍混雜,大量工業上不成熟、不具備穩定性、環境上不合格的所謂“環保技術”被作為牟利的工具,擾亂了市場,這些技術除了耗費大量資金和造成更為嚴重的二次污染外,常常誤導決策者,以為任何垃圾、廢物都是可以獲利的“資源化”對象,而忽視了真正的治理和投入,形成了越治理污染反而越加重的怪現狀。
事實上,污泥由于其高含水率、低熱值等特性,其資源化最多只能部分回收處理成本,但要做到經濟上持平或盈利是不可能的。
污泥的問題事實上同污水一樣,它必須靠污水處理費來維持,而且只能靠污水處理費來支撐。任何從污泥中獲得利益的指望都是不現實的和有害的,它只會延緩污染的治理問題的解決。